警惕InfoFi陷阱:Kaito“Yap to Earn”模式引發的內容危機與算法反思

“Yap-to-Earn”:資訊煉金術還是注意力陷阱?
InfoFi 泡沫:Kaito 的高開低走
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,“注意力經濟”早已不是新鮮概念。但當 Kaito 帶著 Dragonfly 和紅杉資本的光環,以 InfoFi(信息金融化)的旗幟高調入局時,許多人還是被其“Yap-to-Earn”的模式所吸引,彷彿看到了Web3 內容創作的新大陸。然而,幾個月過去,最初的興奮逐漸被質疑所取代。Kaito 真的能將注意力轉化為黃金,還是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注意力陷阱?
Kaito 的崛起,的確踩准了 Crypto 行業對優質信息的需求。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,成為每個投資者和從業者都面臨的挑戰。Kaito 試圖通過 AI 算法,將用戶的“喋喋不休”(Yap)轉化為收益,看似巧妙地解決了信息發現和價值回報的問題。但理想很豐滿,現實卻很骨感。Kaito 的“高開低走”,不僅反映了其自身機制的缺陷,也暴露出 InfoFi 概念在落地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。頂級資本的加持,並不能保證項目本身的成功;技術創新,也需要經受市場和用戶的檢驗。在 Crypto 這個充滿泡沫和炒作的領域,Kaito 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關於“價值”和“注意力”的深刻反思。
同質化泥潭:算法之下的內容困境
電梯廣告的隱喻:無盡的信息重複
Kaito 的“Yap-to-Earn”機制,最初的設想是激勵更多人參與到 Web3 內容的創作和分享中來。然而,事與願違,X 平台上很快便充斥着大量風格雷同、內容空洞的“行業深度剖析”帖。這些帖子往往堆砌着專業術語,看似結構完整,實則缺乏深度思考和原創觀點。互動內容也流於形式,點贊、轉發、評論,一切都像是為了博取算法的青睞而進行的表演。
正如社區成員 @0xcryptoHowe 所言,Kaito 的傳播機制就像“Crypto 版電梯廣告”,**
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,不斷地重復內容,在不同時間段輪番推流。這種模式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信息的曝光度,但當平台被同質化的內容所淹沒時,用戶便如同被困在一部永不停歇播放廣告的“密閉電梯”中,難以接觸到真正有價值的新內容。這種信息繭房效應,不僅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效率,也扼殺了內容創作的多樣性。
中腰部創作者的困局:流量與價值的錯位
Kaito 的算法機制,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內容創作者之間的“內卷”。加密 KOL @connectfarm1 曾指出,一些本身單條內容價值 500U 起步的中腰部賬號,為了獲得 Kaito 的收益,甘願接受遠低於市場價值的回報。這種現象背後,是流量與價值之間的錯位。創作者為了迎合算法的偏好,不得不降低內容的質量和深度,甚至放棄自己的獨立觀點。長此以往,不僅損害了內容的真實價值,也扼殺了創作者的創造力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這種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的效應,會導致整個內容生態的崩壞。
單一標準的扼殺:算法導向的評判
Kaito 的出現,似乎正在將內容創作的評判標準變得單一化。正如社區用戶 @0xBeliever 所言:“kol 的評判標準有很多,但是 kaito 出現讓它變得有點單一”。在 Kaito 的世界裡,算法和分數成為衡量內容價值的唯一標準。創作者們被迫圍繞算法起舞,絞盡腦汁地研究如何提高自己的“Yap”值。這種以算法為導向的評判體系,不僅忽略了內容本身的質量和深度,也扼殺了創作者的個性和風格。當所有的內容都變得千篇一律時,整個生態也將失去活力和創造力。
運營迷霧:穩定性隱憂與信任危機
黑客攻擊與數據回滾:接連不斷的小插曲
除了算法和機制上的爭議,Kaito 團隊在運營層面也接連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小插曲。這些事件雖然看似獨立,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用戶對 Kaito 平台的信任。
3 月 16 日,Kaito AI 及其創始人 Yu Hu 的 X 賬號被黑,團隊成員 Sandra 在 X 平台發文稱,“攻擊者選擇在 Yu Hu 所在時區的深夜發動攻擊,趁其熟睡時控制了賬號”。雖然團隊事後迅速采取了措施,但這次事件暴露了 Kaito 在安全防護方面的漏洞。在一個強調安全和去中心化的 Crypto 世界裡,賬號被盜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諷刺。
緊接著在 4 月 27 日,創始人 Yu Hu 又發文稱,平台不小心將新算法回填至過去 12 個月,導致用戶看到較長期時間窗口,同時前端數據出現不完整的情況。這次“技術故障”雖然被團隊輕描淡寫地帶過,但卻引發了用戶對 Kaito 數據準確性和穩定性的質疑。如果連數據都無法保證準確,用戶又如何相信 Kaito 的算法能夠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?
雖然這些事件本身並未造成嚴重的直接損失,但接連出現的小瑕疵也引發了大家對其穩定性的關注。在 Crypto 世界裡,信任是基石。一旦信任崩塌,再精妙的機制和算法也將失去意義。
算法原罪:價值篩選的失效與權力固化
“擦邊”內容的上位:算法的價值取向質疑
Kaito 的核心賣點,在於其聲稱能夠識別有價值的 Web3 內容的 AI 驅動內容評分算法。然而,用戶使用的深入,卻讓這套算法的真實效果備受質疑。用戶 @Jessethecook69 僅憑三篇“擦邊”內容,就在短短 24 小時內登上了 Kaito Yapper 榜單全球第九、中文區第一的位置,這无疑是对 Kaito 算法的一次嘲讽。這種現象不僅讓人懷疑 Kaito 算法的專業性,也引發了對其價值取向的深刻反思。如果“擦邊”內容也能輕易上位,那麼 Kaito 究竟是在篩選有價值的信息,還是在迎合低俗趣味?
ICT 抱團:算法傾斜的放大器
不少用戶指出,Kaito 對閱讀量權重較低,算法更側重高影響力賬號之間的互動表現。這意味著,在 Kaito 的世界裡,影響力比內容本身更重要。更糟糕的是,部分 ICT(Inner Crypto Twitter)開始“抱團”,互相點贊、轉發、評論,進一步放大了算法的傾斜。這種“權力尋租”的行為,不僅扭曲了內容的價值,也損害了普通用戶的利益。Kaito 的算法,似乎正在淪為 ICT 們互相吹捧、鞏固地位的工具。
新人崛起之路的斷絕:算法的馬太效應
加密 KOL @sky_gpt 直言,Kaito 的算法本質上是為搶佔機構和頭部 KOL 市場設計的,嚴重損害了普通創作者的生態。他指出,自己撰寫的一篇 30w 字的乾貨內容,與一個項目花錢买榜的 2k 廣告帖獲得的評分幾乎相同,而非 Kaito 相關內容則在算法中被系統性壓制。“榜單前 50 的 KOL 喫得盆滿鉢滿”,他寫道,“Kaito 正在斷絕新人崛起的路徑”。這種“馬太效應”的加劇,不僅讓新人難以出頭,也扼殺了內容創作的多樣性。當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時,整個生態也將失去活力和創新力。
AI 秩序?權力複製?信息壟斷的新變種
Kaito 的故事,讓我們不禁反思:一個由 AI 驅動的內容平台,究竟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是打破信息壁壘、重塑信息秩序,還是複製舊有的權力邏輯、加劇信息壟斷?當算法成為評判內容價值的唯一標準時,我們是否正在走向一個由 AI 操控的信息社會?
在 Web3 的浪潮下,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內容平台。但真正的創新,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,更需要對傳統權力結構的深刻反思和顛覆。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內容平台,應該賦予每個創作者平等的話語權,而不是讓算法成為少數人操控流量的工具。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平台,應該鼓勵多元化的內容創作,而不是讓同質化的信息淹沒用戶的視野。一個真正健康的內容平台,應該建立在信任和透明的基礎之上,而不是讓運營迷霧和算法黑箱吞噬用戶的信心。
Kaito 的未來,仍然充滿變數。但無論它最終走向何方,都將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。在追逐 InfoFi 的夢想時,我們更需要警惕其中的陷阱。真正的價值,永遠來自於獨立思考和原創內容,而不是對算法的盲目崇拜和對流量的無底線追逐。Crypto 世界需要的,不是更多“Yap-to-Earn”的噱頭,而是更多能夠真正推動信息自由流動、賦能個體創造力的平台。
本文 ethergome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ethergome.com/post/1806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