虹软车展秀肌肉:智能汽车视觉野心,不止辅助驾驶?
车展惊鸿一瞥:虹软的“智能汽车视觉”野心,不止于辅助驾驶?
上海国际车展,向来是各路厂商争奇斗艳的舞台。虹软这次也不甘示弱,三大生态合作伙伴展台齐发力,亮出了一系列智能汽车视觉核心技术参考设计及软件方案。乍一看,又是“多功能融合”、“性价比优”、“部署高效”的老生常谈,但我总觉得,这次虹软的动作,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展示,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宣告。
虹软的上海车展:技术展示还是战略宣告?
一方面,我们不得不承认,在智能汽车赛道上,视觉感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从辅助驾驶到智能座舱,哪个环节都离不开强大的视觉技术支撑。虹软作为老牌视觉算法供应商,自然想借着车展的东风,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,向外界展示其技术实力。另一方面,如今的汽车行业,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。生态合作、跨界融合,才是主旋律。虹软选择与欧冶、舜宇、长江这三家不同领域的企业合作,恐怕也是想借此机会,拓展自己的生态圈,为未来的发展铺路。但问题是,这种“广撒网”式的合作,真的能带来实质性的效果吗?还是仅仅停留在“你好我好大家好”的表面功夫?这恐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。
SouthLake:看似“高性价比”,实则押宝L2级辅助驾驶?
SouthLake,这个名字颇有些诗情画意,但它的本质,却是一个主打“高性价比”的多功能前视一体机视觉参考设计及软件方案。虹软宣称,它能构建“舱外行车驾驶辅助+舱内驾驶员状态监测+行车全时记录”三位一体的安全感知架构,为车厂提供L2级辅助驾驶系统参考。但说实话,我对这种“all in one”的方案,总有一种隐隐的担忧。
功能堆叠的背后:SouthLake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痛点?
AEB、LKA、ACC、DMS……SouthLake的功能列表看起来确实很丰富,几乎涵盖了当前主流的辅助驾驶和安全监测功能。但问题是,功能多就一定好吗?要知道,辅助驾驶系统的核心,在于稳定性和可靠性。如果为了追求功能的全面性,而牺牲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那岂不是本末倒置?更何况,这些功能真的能解决用户的痛点吗?还是仅仅是为了满足车厂的宣传需求?要知道,很多所谓的“智能”功能,在实际使用中,要么是体验糟糕,要么是根本用不上。
高性价比的代价:SouthLake在算力与安全之间如何权衡?
“高性价比”,这无疑是SouthLake最大的卖点。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说,一分钱一分货。为了降低BOM成本,SouthLake必然会在硬件配置上做出妥协。那么,问题就来了,在算力有限的情况下,SouthLake如何保证各项功能的流畅运行?又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?要知道,辅助驾驶系统可不是闹着玩的,一旦出现bug,轻则影响用户体验,重则危及生命安全。虹软敢拍着胸脯保证SouthLake的安全性吗?我对此表示怀疑。
Tahoe:法规合规的“遮羞布”,难掩座舱感知的创新乏力?
Tahoe,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美国西部的湖光山色,但实际上,它是一款面向座舱感知的集成式ECU视觉参考设计及软件方案。虹软宣称,Tahoe能帮助OEM和Tier1客户快速满足法规要求,缩短量产周期。但说实话,在我看来,Tahoe更像是一块“遮羞布”,用来掩盖座舱感知领域创新乏力的尴尬。
合规优先的悖论:Tahoe是否牺牲了用户体验?
随着全球智能座舱法规的日趋完善,DMS(驾驶员监测)和OMS(乘员监测)功能正逐步从“选配”走向“标配”。这本该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好机会,但虹软的Tahoe,似乎过于强调“合规”二字。DDAW、ADDW、E-NCAP、GB……Tahoe支持的法规标准确实不少,但这些标准真的能提升用户体验吗?还是仅仅为了应付检查?要知道,很多法规标准,往往是滞后于技术发展的。如果一味地追求合规,而忽视了用户体验,那岂不是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?
集成式ECU:是技术进步,还是成本控制的妥协?
Tahoe采用集成式ECU架构,这无疑是一种趋势。但问题是,集成度越高,复杂度也就越高。如果设计不合理,反而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更何况,集成式ECU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开发成本和更长的开发周期。虹软声称Tahoe能缩短量产周期,我对此表示怀疑。在我看来,Tahoe采用集成式ECU架构,更多的是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。毕竟,对于车厂来说,降低成本永远是第一要务。
虹软的“视觉AI”:三十年磨一剑,还是空中楼阁?
虹软,这家公司最大的标签就是“视觉AI”。官方宣传中,他们自称“全球领先的视觉算法提供商”,拥有三十年的技术积累。但说实话,我对这种“老字号”的说法,总是持保留态度。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,三十年的经验,或许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。
核心算法的迷思:虹软的技术护城河有多深?
算法,无疑是虹软的核心竞争力。但问题是,算法的门槛到底有多高?在这个开源盛行的时代,各种深度学习框架层出不穷,想要训练出一个能用的算法,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。真正的难点在于,如何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,对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。虹软的算法,真的比竞争对手更优秀吗?他们又在哪些方面做出了独特的创新?这些问题,虹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。或许,他们的技术护城河,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深。
软硬一体化:虹软能否摆脱“PPT造车”的质疑?
虹软这次车展,不仅展示了算法,还推出了软硬一体化的参考设计。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。毕竟,只有将算法与硬件深度融合,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。但问题是,虹软真的有能力做好软硬一体化吗?要知道,汽车电子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领域,涉及到硬件设计、软件开发、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。虹软擅长的是算法,但在硬件方面,他们是否具备足够的经验和实力?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别人的硬件方案拿过来,然后套上自己的算法,那充其量只能算是“PPT造车”。
智能汽车的“融合”大势:虹软能否抓住机遇,还是被时代抛弃?
毫无疑问,智能汽车正朝着融合感知的方向发展。无论是舱内还是舱外,都需要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,才能实现更安全、更智能的驾驶体验。虹软如果仅仅专注于视觉感知,恐怕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。
虹软想要抓住机遇,就必须打破自身的局限,积极与其他传感器厂商合作,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感知体系。但问题是,虹软是否具备这种开放的心态?他们是否愿意与其他厂商分享自己的技术成果?要知道,在商业世界里,合作往往意味着妥协。如果虹软过于坚持自己的技术路线,很可能会被整个行业所抛弃。
更重要的是,智能汽车的竞争,已经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,更是生态的比拼。虹软需要积极融入到现有的汽车生态中,与车厂、供应商、出行服务商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,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但问题是,虹软的生态建设,还处于起步阶段。他们能否在短时间内构建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生态系统?我对此表示担忧。
总而言之,虹软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。他们既有可能抓住智能汽车的融合大势,成为行业的领头羊,也有可能固步自封,最终被时代所抛弃。最终的结果,取决于虹软自身的选择。
本文 ethergome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ethergome.com/post/1779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